农历新年过后是西方情人节。
而情人节的后一天,2月15日,则是李晓彤只身登陆到了加国温市的日子。
在这之前,李晓彤一边看春晚,一边给陈宁阳写了封电子邮件。
也不是为了省那几十块钱的越洋电话费,而是如果那么突兀地致电一个陌生人,好像显得太冒昧和无礼。而且确实不知道该给对方怎么样的开场白才比较好。所以,写信是最保险的。希望见字如面吧,她想。
“尊敬的陈先生/女士?抱歉打扰到您了。”
她始终没有胆量问程恩,这位《名报》的财务主管是男是女。因为她不想让程恩觉得,她是在故意寻找与他联系的借口。
“我是程恩栏目组曾经的小记者,是现在G大新闻学的新生,是即将成为SimonFraser大学传媒系的freshman。”(freshman也是大一学生之意。)
这就是e—mail的好处。你永远可以相信你的文笔。因为你总有时间可以写出经过“深度”斟酌后有“深度”的句子。
“您的联系方式是程老师给我的。他希望我能在异国他乡找到一个有共同话题的‘老乡’和天涯若比邻的知己。如此一来,我的留学生涯便不会变得‘两眼泪汪汪’。”
李晓彤再三查验后,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还是相当不错,故手指一点,把邮件发出去了。
温市比国内的时间慢,时差大,所以中国的早晨,是加国的半夜。李晓彤也没有多么期盼其回信,所以当晚睡一觉后,隔天才懒洋洋地打开电脑。
一封未读邮件。
来自她。
“晓彤,你好。我是陈宁阳阿姨。不知道你有没有英文名,如果没有,要赶快取一个哦!不然到了这里,洋轨子们是会没有任何声调地叫你‘消通’的喔~”
第二段是一个住址。
“这是我家的地址。”
“如果你有需要,我可以帮忙接机。请把时间和航班号告知。我将提前到达。”
很简单的一封信。把主要内容用最短的句子概括得非常好。而且态度十分诚恳。如果不是程恩说她是管财务兼人事的,李晓彤真的会以为她是该报的记者。
哦,对了,兼任人事部的员工,不是都得深谙待人处事之道么。
其实在此之前,李晓彤已经查阅过了无数遍温市机场和乘坐大巴的线路了。网上有的是精心策划给留学生的攻略。
于是,李晓彤回复到:
“亲爱的陈阿姨,非常感谢您的回信。
我已经联系了学校的宿管。他派了国际学生部的其中一个负责人来机场接我。等我安顿下来后,如果您也方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的话,我们可以见个面,小的顺便向您讨教加国生活指南呢!”
就这样,一来一回一回生两回熟,她们渐渐变成了看似熟络的“网友”。
……
“SharonLee!”
来接李晓彤机的人一声呼唤,把她从回忆和睏顿中叫醒过来。
“Oh,YouarePeter?”李晓彤出国前曾经看过很多美剧,如老友记。她知道,课本所学的“问这个人是不是叫谁谁谁?”在口语中并不是“AreyouPeter?”而是直接用像中文一样的顺序:“噢,Youare谁谁谁?”,这样更显得亲切,更让人觉得你的英语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