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之间,整个浙东大地,犹如被星火点燃,大有燎原之势。
原本因弘光被俘,潞监国投降,而使的江浙各地官绅纷纷望风投降的那种颓废,那种丧气,一扫而光。
鲁王朱以海在台州最先斩北使和投降知府举起抗清大旗,随之即位监国,通檄天下,一起驱除鞑虏,中兴大明。
紧接着于颖、郑遵谦、刘大刀等在绍兴府城举兵,斩降官光复绍兴。
孙嘉绩、熊汝霖在余绍起兵,斩伪官复明帜。
朱以海更是亲自奔走于海门、石浦、定海等地,把海门参将吴凯、石浦游击张名振、浙江总兵王之仁等都汇聚到自己旗下。
宁波城中,钱肃乐、林时对等举旗响义。
一时间,整个浙东,成星火燎原之势,形势一片大好。
台州、绍兴、宁波,三府大地上再次飘起大明的旗帜,降虏的官绅成了丧家之犬,被众人唾弃。
“浙江按察使行巡抚事于公奏报,本月中坐小艇携短童至萧山,人心思汉,贤绅义勇共擒伪知县陈瀛,虏帅命使渡江招降,于公碎其榜而斩其使,一面巡缉沿江,守截渡口,一面召集兵饷
监国新授翰林编修张煌言在为朱以海读奏章。
形势大好,于颖的奏章里甚至都有几分夸大自吹的嫌疑了,什么乘小艇携短童至萧,然后就擒斩贼官,说的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个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县给拿下了。
实际上当然不可能这么轻松,虽然清军八旗没过江,但也还是有些投降的明军驻防,事实是于颖凭着朱以海授他的浙江按察使行巡抚事这个头衔,号令绍兴府各路人马听其指挥。
正是在这个头衔下,致仕在家的原副总兵刘穆便出来响应,募兵五百,原任参将郑惟翰、都司金裕募兵五百,原中军守备许耀祖率左营官兵五百,原绍兴卫指挥使武经国招义兵六百,先后汇聚于颖麾下。
再加上绍兴起事之初的义兴军郑遵谦和刘大刀两部人马,还有余姚赶过去的孙嘉绩和熊汝霖的孙熊军,此时不管能不能打,但数量上很可观,甚至一时气势十足。
于颖后面千军万马,他坐条小船带两个书童入萧山城,满城士绅当然清楚该如何选择,再加上城中早已经有了内应接应,在他们倡议下,大家动手绑了伪县令来迎。
“于公请士绅萧痒、徐芳烈、何之杰等负责募饷,以诸路义军分防百里江防,刘穆守谭头窥富阳,郑维翰、金裕渡江守沈家埠,扼乔司联海宁。
许耀祖联舰江中,武经国列营江岸。
原任锦衣卫指挥使朱寿宜、指挥佥事朱兆宪,领自募义兵扼鳖子门。
原太仆少卿来方炜、兵部职方司主事来集之,领自募义兵扼七条沙。
以原都司朱伯玉等募兵出奇游击。”
张煌言本就是从于颖那边过来的,此时也不由的热血激昂,“于公大赞,短短时间,已经沿钱塘江构筑起一条防线。”
“殿下,于公等日夜期盼殿下能够早日赴绍兴。”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如今整个浙东都骚动着,先前鞑子兵锋正锐,特别是弘光突然弃都逃走还被俘,潞王监国五日便降,可以说瓦解了无数江南士绅的斗志,他们纷纷望风归附。
只剩下少部份人不肯降,或死节,或心灰意冷不过问世事,只有极少一部份人还在奔走谋划。
如今当这把火烧起来时,更多的人也愿意站出来了。
原山西道御史沈宸荃、原兵部职方司冯元颺、原大理寺寺丞章正宸等也是纷纷募集乡勇响应。
甚至在嵊县,还有一个寺庙的方丈,带着十几个和尚也出来响应了。
张煌言又启开于颖奏章副本,面色微变。
“殿下,于公副启奏称,探的北兵拽内河船百余于河口,扎木排数十填土,有窥渡意。于公计划招募死士,夜渡江北斩筏沉舟,绝其南渡之心。”
算不上什么坏消息。
钱塘江南岸,本来已经基本望风而降的浙江各府,现在突然间纷纷骚动,杭州的博洛肯定也是清楚的。
搜集船只甚至打造木排,这明显是准备派兵南渡,至于是真要大打,还只是派一支人马过来探究情况,还不好说。
老朱记得历史上,清军在擒了弘光逼降了潞王后,便停止了军事进攻。
西路的英亲王阿济格追着李自成打到湖广江西,李自成被地主打死后,余部溃散,阿济格便不等朝廷班师旨意直接就带兵北返了。
而南京的豫亲王多铎和杭州的贝勒博洛这西路军,也很快就班师北返,只留下勒克德浑等带部份兵马接防。
因此历史上围绕着钱塘江,鲁监国政权在这里折腾了许久,先是打造江防,然后又想要渡江收复杭州,打了一年多后,锐气不再,又转入防守,等清军再次主力南下后,终究还是被一击即溃了。
这应当属于战略上的失败,一开始目标就错了。
北军暂时不想南下,钱塘江用不着怎么特别去守。杭州这样的重城,就算想打也不是就能打的下的。
所以没必要白白围着钱塘江和杭州城浪费宝贵的时间。
于颖他们计划着,汇集诸路义军,合力打过钱塘江,收复杭州城,然后在杭州恭请朱以海即位称帝。
想法是挺好的,但很难实现。
大明现在只剩下半壁江山,要命的问题一大堆,乱麻一样理不清,这种时候就想跟清军决战,这不是开玩笑吗
朱以海是绝不会这么天真的。
不过绍兴得去。
“张卿去请几位将军等来议事。”
宁波府衙后院书房里,只剩下朱以海一人,他负手踱步,事情发展的远比他预期的还要好。
台州临海一声枪响,掀开了全面抗清的大业。
也许将来他成功之后,后世会把那天称之为南明,或是后明王朝的开国起点
这几天马不停蹄,片刻不敢停歇,争分夺秒的办了许多事情。
现如今,起码在浙东的台州、绍兴、宁波三府,他鲁监国的这个牌子算是正式立起来了,虽然钱塘江北就是十万北兵,随时可能南下。
但监国的牌子立起来,好处是巨大的。
王之仁张名振诸将,以及钱肃乐、沈宸荃、林时对等文臣闻召而来。
“孤打算立即去绍兴。”
沈宸荃立即反对,他认为眼下局势好转,则朱以海身为监国更要注意自己安危,应当回到行在台州,前线的事情交给将士们便好。
这位沈宸荃是个神童,九岁应童子试成为秀才,崇祯十三年,才二十五岁就考中进士做了行人司行人,崇祯十五年,还做了福建乡试同考官。北京沦陷后,福王立于南京,沈宸荃被授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他上疏弹劾首辅马士英和阮大诚奸佞误国,差点被害。
后来外放苏松兵备佥事,南京沦陷,杭州投降,江南各地纷纷投降,沈宸荃回到家乡奔走联络,朱以海在宁波斩谢三宾,他闻讯立马就带着乡党门生们赶来。
朱以海对他印象很好,一来二人年纪相当,二来沈宸荃非常儒雅,但又不是那种光会耍嘴皮子的人,何况,历史上这位一直拥戴朱以海,局势再艰难都不曾抛弃过,一直做到了鲁监国的首辅大学士,最后陪着朱以海在金门啃红薯时,请求去日本借兵,可惜海上遇风浪船沉没。
后来清朝修明史的时候,不少人都认为如张煌言、沈宸荃这样的忠心耿耿臣子不能以叛逆论,康麻子也十分认可,亲自下旨将二人列传于明史。后来乾隆还特追谥他为忠义。
沈宸荃是知兵事的,他对于颖等的乐观情绪并不赞同,更反对朱以海亲临前线,现在虽说各路义军兴起,可能战的没几个,万一到时鞑子派一支精骑来袭,岂不是直接就夺旗斩帅了
好不容易才打开了一点点局面,到时又将前功尽弃,甚至大明都再经不起这种损失了。
因此他是坚决反对朱以海北上的人,哪怕此时朱以海亲提六师北上,能够带来巨大的振奋人心的影响,他也还是反对。
“沈公之前的奏陈孤也明白,正因此,所以孤更应当北上。”
被监国特赐为右佥都御史的沈宸荃非常感恩鲁监国的赏识,更佩服鲁监国的胆识魄力,可也越发珍惜这位乱世里能站出来的监国,不想他稀里糊涂的就送了。
王之仁也反对朱以海去绍兴,认为应当就留在宁波。甚至他自己都不想去绍兴,因为舟山还有个交恶的黄斌卿。
张名振倒是愿意带兵北上,他这个新任浙江总兵,愿意为君效死。
可吴凯、王相等一干文臣武将,几乎都反对他去绍兴。
不过朱以海的态度很坚决,就跟他当初刚自立监国,然后马上就抛下一切跑来海门、石浦、宁波一样,他现在也坚决要去绍兴。
真正的原由也简单,他看中的不是绍兴那块地,而是现在那里聚集的那些义军、义士忠臣们。
乱世里地盘打来打去不值钱,但忠义之士是最难得的。
更何况,朱以海还迫切的想把这些人早点招纳过来,甚至将他们的兵马整合一起,这都是他抗清大业的本钱,岂能置之不顾
任由于颖他们在绍兴主持,会把这个小朝廷带到战略阴沟里去的。
“绍兴这趟是必须走的。”
王之仁提醒朱以海,舟山还有一个黄斌卿呢,至今没有回复半点消息,这要是他们都去绍兴,万一后院起火可就麻烦了。
“王总督率京营三营随我北上,定海这里就留个小王将军带定海营留守,石浦我留吴凯,另外鄞城这里钱公的恢复营也先留在这里训练驻守,再加上海门一营人马,有此四营人马,当可保无忧。”
勇卫两营、旗手一营、加上京营三营,然后是张名振的浙江总兵标营一营,一共七营人马。
满编是七千,战兵五千六,长夫一千四。
当然,现在各营都是新建重组的,只有少部份老兵骨干,有差不多三分之二是新招募的兵。
朱以海不在乎台州是不是行在,反正现在他这个监国在哪,大明的中心就在哪,朝堂就在哪。
“黄斌卿暂不理会他,只要他不做乱就行,若是他降虏或是来犯,你们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击退便是。”
现在各地都乱哄哄的,朱以海也没精力跟黄斌卿这样一个军阀玩猜谜语,他愿归附自是好的,若是想玩拥兵自重那一套,那就找错对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