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门堡到虎大威设在汾河西岸的大营,相距约莫二十里,中间自然也有小路相连,不过既然是雀鼠谷所在,那肯定是崎岖蜿蜒险峻。
盛夏,流金似火。
龙十三带着一千长枪兵、四百火铳兵、四百骑兵正穿行在这条山道上。
对于他来说,在面临优势敌人的情况下,必须抢占先手。
而眼下看得见的先手,那自然是汾西县的虎大威部了,一旦击破虎大威部,洪承畴的大围剿立时就会出现一个空缺。
而此时由于原本驻扎在温泉堡(交口县)的贺人龙部已经全部去了岳阳县追剿高迎祥部,一旦虎大威部出现意外,那么洪承畴布置的“三面围住,一面进攻”的战略就要破产了。
不过,汾西县城对于明军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围剿点,但对于龙十三来说却是鸡肋,如果要占据汾西县,势必要分兵,而自己本来兵力就不多,故此,他只能做出打击虎大威的有生力量,使敌人汾河西岸的力量在短时间里出现空虚的举动。
而对于虎大威来说,虽然洪承畴命令他在汾河西岸“待机而动”,如果他尽力的话就应该一面扎营,一面让骑兵机动起来,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才是。
但他显然没有想到这一点。
虎大威、猛如虎,作为逃到大明的蒙古人,勇则用矣,轮到深谋远虑,还远远谈不上。
这次跟着龙十三的有刚刚加入小强旅不久的李仲,四当家武大定,火铳营把总龙小石、左瓖,火炮营把总郭兆麟,长枪兵千总白九儿、副千总牛一麒。
按照龙十三的想法,凡是新加入进来的,无论是被俘投降的,还是主动加入到,都需要在实战中历练才行。
那左瓖从小就跟着左光先练习火器,对于火铳、三眼铳、佛朗机铳、大将军炮、虎蹲炮都很熟,也会骑马射箭,放眼大明,像他这样的人物不会超过十个,他父子就占了两个。
这样的人才,就算他不愿意,龙十三也会强留下来。
至于牛一麒,他是真正的弓马娴熟,尤其擅长使用长枪,让其来带领长枪兵再是合适不过。
当然了,这两位都才十八九岁,与龙十三年龄相近,这才是龙十三愿意将其留下来的主要原因吧。
十八九岁,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武将,受到大明这口染缸的浸染肯定不深,这是肯定的,否则他也不会达到眼下这种水平。
至于李仲,后世的他本就是李自成手下的悍将之一,想必统领两百骑兵还是绰绰有余吧。
而那白九儿是三十六家之一的头领,生得骨瘦如柴,力气却大得惊人,像极了传说中的某人,让其统领一部长枪兵也在情理之中。
而龙十三自己此时已经从各支骑兵中抽调了三十名年纪都在十八岁左右的少年,不一定是最“善骑射”的,但肯定是按照龙十三操练骑兵法子出产的佼佼者,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龙十三的亲传弟子。
这三十人的哨总却只是一个年仅十五岁的蒙古少年。
此时的蒙古诸部,虽然与大明之间并不对付,但自从万历末年天气愈发寒冷、干旱以来,并不妨碍普通牧户对汉地的向往。
那是真正的向往,就好像猛如虎、虎大威那样到了汉地后就完全改了汉姓,并以黄帝后裔自居,也自称为汉人。
这位少年自然也有蒙古名字,但眼下他只认龙十三给他起的汉名——龙小驹。
龙小驹,长相倒是与普通蒙古汉子有些不同,他鼻梁挺高,但脸型却是圆的,身材也十分粗壮。
龙小石、龙小驹,在旁人眼里看来,他们都只比龙十三小四五岁,但几乎成了龙十三的“义子”。
三十里山路,弯弯绕绕的,幸亏是在大山中,若是在开阔处,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就算是小强旅这样的强军也需要一日才能到达。
龙十三他们每人携带了三日的干粮,也就是说,他不可能长期待在西岸的。
留守汾河西岸大营的是张德昌,那位在渡口战役龙十三遇到过的将领,与大大咧咧的虎大威相比,军将世家出身的张德昌倒是警醒得多。
他在山上布置了暗哨,还是多重暗哨。
在这个时节,在这个敏感地带,不可能在山道上出现当地人,故此,想要扮成当地的猎户、砍柴的、过路的基本不大可能。
于是,龙十三这支部队出现在暗哨眼里那是大概率的事件。
不过,在雀鼠谷一侧的大山上,最近、最便捷的地方在那里?
自然是道路,那是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实践踩踏出来的,它虽然只是小道,但依旧是道路。
故此,当龙十三带着大部队踏入这条道路时,他就没指望不会被发现,但他也有办法。
在此时,想要传递消息,还是悄没声息地传递消息,自然是依靠人本身来传递最好,若是在边关,烽火则更为便捷。
除此之外,响箭、学动物的叫声也能传递,不过那样为己方快一步将消息传递出去并无完全的把握,那需要建立在敌人行军速度正常或较慢的情况下才行。
对于龙十三来说,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当他从一侧山林的远处听到一阵怪异的鸟叫声后便让龙小驹带着十人以最快速度往前跑。
他相信,当这条山道突然闯入如此多的兵马后,居然还有悠闲的鸟叫声显然是不正常的,那里肯定有敌人的暗哨,他是用鸟叫声来通知另外的暗哨。
山道自然不能骑马,只能牵着马慢走,于是,与平地上不同,在这里步军的速度要比骑兵快得多。
就在龙小驹带着十人出发后,白九儿带着五百长枪兵也加快了步伐。
白九儿,今年二十五岁,原本也是三十六家之一,不过到了小强旅后才明白一个道理。
“同样是义军,小强旅与其他各部比较起来,那是天差地别”
所以,当龙十三让他放弃骑兵,而是成为长枪兵的统领后,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从延安府过来的三十六家,战力、军纪参差不齐,但有一点是想通的。
那就是都有一双铁脚板。
这也是可以想象的,作为流贼,至少在今年之前的这三四年,他们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被官军追着跑的,还要朝不好走的地方跑,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谷积山的大小山岭,都是他们喜欢的地方。
于是,当白九儿接到以“急行军”的速度跟着龙小驹前去时,大队人马很快就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故此,在当日黄昏前约莫一个小时,当龙小驹、白九儿一前一后抵达张德昌的大营时,正在山上艰难跋涉的暗哨们尚未抵达!
没多久,牛一麒的长枪兵、龙小石、左瓖的火铳兵全部抵达后,这暗哨才在附近冒出来。
但显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龙小石从身上掏出了一本小册子,当他将这本小册子拿在手里时,这心里不禁一阵迷茫。
“小强旅长枪、火铳大方阵布阵之法”
这本小册子是龙十三写的,上面有不同长枪兵、火铳兵比例下如何排成大方阵的说明,并对五百到五千之间长枪兵数目排成大方阵后每一边数目进行了大致的安排。
比如眼下有一千长枪兵,那就是二十个哨,就可以排成一个5哨×4哨的大方阵,至于横排是5哨还是4哨那就要根据地面的情况来定。
可比小看这简单的5×4,若不是专门练习过算术的,还真不一定一下布出来。
还有,这大方阵还有多种变阵,比如有时候是紧凑的5*4大阵,有时候却是5*5,甚至6*6,但大阵正中却是空的,为的就是让主将位居其中进行统一指挥。
而四百火铳兵同样可排成十个小阵,每个小阵一百人,布置在长枪兵方阵的四个角。
一百火铳兵又可以排成一个25*4的小横阵,如果此时有敌人的骑兵杀到,就可以先用火铳射击,等敌人抵近后再躲入长枪兵方阵里。
龙小石无法想象一个饿殍出身的人竟然如此精通兵法和算术,不过他的迷茫也就是一眨眼的事,很快他就将大阵布置起来了。
有五十人的头目哨总的存在,布起大阵来异常迅速。
而此时,张德昌布置的暗哨才堪堪进入大营。
得知贼寇在后面还有骑兵时,张德昌一下就犹豫了,他手下就五百步军、一百骑兵,如果倾巢而出,一旦敌人的骑兵突然杀到,那己方绝对会大乱。
于是,他选择了一面向汾西县城的虎大威求援,一面紧守大营。
这就给龙十三的骑兵、炮兵(扛着五十斤中的虎蹲炮,以及携带大量的弹药,也快不起来)的抵达创造了条件。
而等龙十三带着骑兵、炮兵抵达时,龙小石、白九儿等已经用草袋子垒起了一座大营!
此时,天色已晚,双方都不会主动出营邀战了。
但眼下对于龙十三来说,他就占了先手,因为己方的人马较多,等到次日一早,就可以一面攻打张德昌的大营,一面监视虎大威的出现。
而此时虎大威无论出动与否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于是,他的所谓“待机而动”便成了一个笑话,陷入了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的境地。
当然了,也不是洪承畴等没有预料到这一点,按照他们的想法,敌人在弱势兵力下就只能在汾河东岸稳守才是上策,然后抽出主力在霍州附近与官军决战,浑没有想到龙十三会抢先一步攻击虎大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