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迎归,终于成了他的阶下囚,掌中物。
当他终于能得偿所愿,对这个骄傲威武的大将军为所欲为之时,却与臆想中的快意相去甚远,无论怎样疯狂的去填充欲望,却永远无法满足,怎么都不满足。
他在他眼中看到的,只有屈辱和恨意。
人是不是就这样犯贱呢。这种时候,反而想念两人相敬如宾时,他亲切爽朗的叫着他“明镜”。
那时候的岳迎归,多么的意气风发,多么的英武不凡。当叱咤一时的当世英雄如折翼的鸟儿一般铩羽被俘,被困在笼中抑郁颓败,只能任他摆布,他已经体会不到如愿以偿的喜悦,而是心痛难当。
他多想再看看他如春风般明朗的笑容,多想从前那副从容自若能取代他眼里的轻蔑和恨意。
他不知道要怎么对付这样的岳迎归。
他想对他好,他想让他知道,他郁明镜可以为他生,为他死,为他与天下为敌。
那个时侯,究竟是谁囚禁了谁?
再将他紧紧束缚的两年之后,他终于再无法忍受岳迎归的漠视和憎恨,铤而走险,在他体内种入了血蛊。
他身体里已经有一枚母蛊,子蛊在岳斯铭体内,寄养多一只血蛊,随时都能要了他的命。
可是他已经顾不得许多,如果他能让岳迎归对他笑,对他顺从,哪怕只是为他所控,哪怕他会因为丧命,他也心甘情愿。
不到一年的时间,岳迎归真的慢慢变成了他的傀儡,就跟他想的那样。是他的心境,却愈发的悲凉。
他得到了岳迎归的言听计从,他想让他笑,他就笑,想让他哭,他就哭。他恨不得分分秒秒跟岳迎归在一起,哪怕一切都只是假象,他也甘之如饴。
他们十数年同食同寝,形影相随,他自认便是寻常夫妻,也比不过他们之间的情分。他全心对着岳迎归,便觉得他也在全心对着自己,两人隐居世外,过了十年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日子。他多希望能一世如此,与他永不分离。
为了这一目得,他需处处躲避阙临裴的势力。
一旦他体内的母蛊和岳斯铭体内的子蛊相遇,他体内沉睡的这只血蛊就会醒来,介时两蛊不能容于同一饲主,必将自相残杀,他便命不久矣。
可即使这样一拖再拖,他的身体却依然渐渐枯败。长此以往,他活不了几年,为了续命,他又一次想到了他的祖传秘宝——长生石。
为得长生石,他就不得不重出江湖,去跟阙临裴岳斯铭正面交锋。
机关算尽,重重埋伏,却总让岳斯铭险里逃生。
当第一次他派岳迎归去追捕岳斯铭,却空手而归时,他心里就产生了怀疑。
当他试图控制岳斯铭时,除了要忍受两蛊相争所带来的痛苦,他也明显感到了这血蛊之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他助长哪一边,哪一边就强盛,反之另一只则羸弱许多。
他若全息控制岳迎归,便抑制不住岳斯铭。他若全部精力都控制岳斯铭时,那岳迎归会如何呢?
最后一次的围捕给了他答案。
当岳迎归的长剑眼看就要刺穿岳斯铭的胸膛,阙临裴的老管家高喝出了“岳将军”三个字,一时岳迎归怔愣当场,仿佛如梦初醒。
他那时已是病入膏肓,加上心痛难当,已经无力操控血蛊,只能恹恹待毙。
虽然他与阙临裴一站,从他身上偷走了长生石,可却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命可续,或许下一秒就会受到血蛊反噬,爆体而亡。
他唯一的依仗,岳迎归,此时却茫然无措,仿佛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就在他无力再战,眼看要毙命于此时。
岳迎归来到了他身边,将他抱了起来。
他一时只觉大地回春,连身体都有了力气,拼尽最后的内力,控制着岳迎归,带着一众人狼狈逃进了山里。
自此,岳迎归时而清醒,时而混沌,看他的眼神,时而冷若冰霜,时而不知所措。
“迎归,你想起了什么。”他问。
“......不知道。”
“你我是夫妻,你可记得。”
“记得。”
“记得便好。”记得便好。
带着邬氏的残兵败将,并没有支撑几日,最终还是被阙临裴围堵在了悬崖之上。
后无退路,前有宿敌,他知道自己几日气数已尽,可喜可贺,他的大将军还在他身边。
他曾经想着,哪怕死,也定要岳迎归下去陪他,黄泉路上,才不会寂寞。
可真到了生死关头,他竟是不舍得了。
父子重逢,雨过天晴,多么感人肺腑。
岳迎归在他身边十三年,一直为他所控,如果他清醒着,恐怕天天都要想着如何杀了他去和儿子团聚吧。
如今岳迎归已经越来越清醒,因为他已经越来越没有力量操控血蛊。
岳迎归是精忠赤诚的护国大英雄,而他是害他家破人亡又折辱与他的艰险小人,若是小人粉身碎骨,大英雄与子团聚,简直是皆大欢喜。
可是岳迎归却没有放开他,反而紧紧抱着他。
他说了什么?
他让岳斯铭走,离开。
他抬头看着岳迎归,岳迎归看他的眼里,满是隐痛。
他心里涌上一阵喜悦,眼前瞬时一片模糊。
他眼看着岳迎归低下了头,在他耳边柔声道,“郁明镜,我们一起去吧。”
他笑了,轻声道,“也好。”
他的大英雄,愿意和他一起死。
他这多活出来的十多年,是拜岳迎归所赐。
可他太累了,他已经不愿意继续猜测,岳迎归对他可有一丝感动,可有半点真心。
此时的岳迎归,眼神是如此的清明,声音是如此的清醒,他猜想他的心里,对他,是否也并非无情,是否也不全是怨恨。
十数年的朝夕相处,是否也撼动了他的心,让他难以忘怀。
他不用猜了,不想想了。
当岳迎归带着他腾空坠落,他只知道,黄泉路上,他不是孤身一人。
上天入地,碧落黄泉,他能和此人同死,不枉他来此世一遭。
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