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来的时候是着急忙慌的,但离开的时候却是心满意足的。
他很注重名声这事儿,历史上的他为了名声做了很多很多的挽救措施,现如今有了能够挽回的方法,甚至还顺带着能解决蝗灾以及世家尾大不掉的问题,他怎么能不高兴
不过姜云志对此看得很开。
在他看来,所谓的名声只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李世民根本就没有必要如此烦忧。
就说那个严格上来说唯一能算得上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还不是有建造阿房宫、征用七十万囚犯修建骊山坟墓、刑罚严厉以及赋税重这些为人诟病的地方
但是没关系,他的一生在后世看起来是利大于弊,好事躲过坏事,所以人们依旧愿意称他为千古一帝。
而和秦始皇能够并称为秦皇汉武的汉武帝,也有晚年整套突厥屡征屡败、巫蛊之祸以及迷信神仙方士的缺点
但是没关系,他早年间所做到的功绩已经足够了,所以后世的人们依旧愿意称赞他。
再说明成祖朱棣,他和李世民一样都不是正统继承的皇帝,也有靖难之役、汉王赵王尾大不掉以及连年征伐导致海内虚耗的问题,可以说如果不是朱高炽这个太子在家里帮衬着,朱棣也做不到以帝王之身封狼居胥的程度。
但是没关系,他让郑和下西洋,使得大明天朝上国的名声响彻海外;他让人编撰永乐大典,其文化意义首屈一指;他五次北伐,虽未彻底解决草原问题但也极大的缓解了边关的问题。
所以说,只要你的方向是正确的,哪怕你曾经做过错事,但依旧是可以补救的,像玄武门之变这种事情人们也只会称赞。
为什么因为若是李世民真的做得好了,玄武门之变这种事就是权衡利弊下最好的结果,不然的话谁能知道还会不会有贞观之治
李建成能做到吗姜云志不知道。
李建成这个人姜云志没见过,所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姜云志也不知道,后世有很多人都说打天下要看李世民,但治理天下就要看李建成的。
姜云志觉得不然。
李建成能不能治理好天下姜云志不知道,但他知道李建成如果当皇帝,那他在对外问题上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
武德年间,在面对做大的突厥时李渊曾经动过迁都洛阳的想法,而李建成更是两次上书建议李渊迁都。
玄武门之变是个跨不过去的门槛,因为那时候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如果玄武门最后的胜者是李建成的话,那么他在面对一路南下的颉利会怎么样处理
姜云志不知道,他也不敢去想。
所以,在他看来李世民既然是胜利了,并且很好的处理了颉利南下的事情,那就没有必要再过于注重名声方面了,而且只要把目光放在做好一个皇帝上那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只要你心是好的,而且还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最后还做出成果来了,那就不是问题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对名声的重视,才能让姜云志想出来这么一个釜底抽薪的绝户计来。
如果让李世民来评价姜云志的这个计策,那么他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恶毒。
如果一切都按照姜云志说的那样发生了,并且他也那样做了,那么等待着五姓七望的将会是一个美好的空中楼阁。
他们有人才、有钱财、有粮食,但唯独没有相当于最底层地基的百姓。
隋末乱世他们之所以能够资助窦建德和刘黑闼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的名声还不错,而且还有钱有粮的,但等到姜云志的计策实施了还会有人和他们联合吗
一般来说百姓是不会造反的,因为他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能够吃饱就好了,真正造反的都是那些有家世渊源的,对权利有欲望的。
比如隋末乱世的李渊、窦建德、刘黑闼以及罗艺等人。
但倘若五姓七望的名声坏了,那么就没人敢跟他们联合了,以为一旦这么做连带着他们的名声也会被影响。
一支不义之师是没有会跟随他们的。
要知道就连赵匡胤也得找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由头,可见这个时代的人们是有多重视名声这一点了。
所以说,除非五姓七望事先洞察姜云志和李世民的想法,从而提前用他们自己的粮食去赈济受灾的百姓,不然的话就是一个死局。
但他们若是真能这么做的话李世民也就用不着头疼了,更用不着为了提前准备而大费周章的从岭南运粮,所有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这注定了就是一个死局。
现在的姜云志并不关心五姓七望在贞观二年的蝗灾过后会怎么样,他们的名声会不会彻底坏掉也跟他没什么关系,现在他关心就只有他自己。
这是个阴损的计策,在姜云志看来李世民是定然不会把这事儿直接给背下来的,他大概率还会找一个人来背锅。
这样一来他既不是那个阴损的谋划者,又是一个能够放得下身段去跟臣子借粮的好皇帝。
而思来想去,姜云志觉得他最终会成为那个背锅的人。
用背锅这个词来形容可能不太恰当,因为这个计策本来就是他出的,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不是李世民的话他也不会这么做。
所以,姜云志觉得他还是得给自己提前留好后路,作为在隋末乱世中搅风搅雨的重要势力之一,姜云志觉得他玩儿不过五姓七望。
现在的关键在于李世民在事情发生之后愿意帮他到什么地步,如果不愿意帮忙,或者是程度不够理想的话姜云志就得找一个更加坚实的盟友了。
亦或者把别人拉下水与他共同面对也是可以的。
但问题在于又有谁会愿意呢
要知道,虽然名声在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甚至说是最重要的也毫不为过,但性命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