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左营迎来了两件大事。
其一是最后一批在钞关码头劳作的士兵归来,充实到了军营当中。
至此,左营三千人马悉数到齐。
左梦庚将原有的编制彻底打散,老兵和新兵混编重组。
如此一来,先期接受过训练的老兵就可以传帮带新兵,极大地减轻了作训压力。
前期接受训练的老兵,经过训练和考核,相应授予了不同的军衔,开始在军中充当中下级军官和士官。
接受过训练三个多月的老兵有一千多人,彻彻底底的新兵也有一千多人。
如此一来,基本上一个老兵就可以带两个新兵。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全军尽快拥有战斗力。
每日的校场上,老兵喝骂捶打新兵的场面屡见不鲜,也成为了新兵们进步的必经之路。
这个时候是左营最重要的时期。
左梦庚哪里都没去,就泡在军营里,和所有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一切都以身作则。
在他的表率下,所有的军官都跟着示范,也让新兵们很快安稳了下来,接受军营的锤炼,一步一步变成合格的战士。
造枪所那边第一批的四百支火帽枪已经交付,废品率非常喜人,仅仅为百分之一。
这四百支火枪,左梦庚平均分配给了四个步兵大队。先让老兵掌握,然后再教给新兵。
左营的校场上,终于响起了火枪的轰鸣。
新兵们在一旁看着火枪的威势,竟然有人被吓尿了。但一想到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可以拥有这样的武器,训练的热情又空前高涨。
“记住哨声,千万不要听错。一声哨子为列队,两声哨子为举枪,三声哨子为开火。听明白了吗”
开始的射击训练课,是左梦庚亲自主持的。
一个中队的老兵排成一列,每人一支火枪,全都跃跃欲试。
关于左营的指挥方式,左梦庚思虑良久,采取了喇叭和哨子相结合的方式。再大方面的指挥,则用旗语。
以鼓为号令的方式被他取消了。
中国的大鼓声音沉闷,如果是冷兵器战场上还好。可一旦枪炮齐鸣,士兵们很可能听不到。
他也没打算弄西式的军鼓,于是就让工匠们做出了哨子。
这玩意儿不要太简单,用铁片即可。
哨子的声音尖利,再复杂的环境里也清晰可闻。
军官们拿到试用后,纷纷叫好。
至此,哨子就成为了左营基层指挥的工具。
比如阵列射击时,中队正以哨子指挥。一声、两声、三声和长声各有不同意义,足够士兵明白照做了。
更大规模的行动,则用喇叭,也就是冲锋号。
所谓滴哒哒滴滴滴滴、滴答答滴滴滴滴一响,什么敌人不闻风丧胆
战场规模再大的话,声音作为指挥就有所不足了。
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旗号。
左梦庚没有骚包地弄什么旗语。
战场上乱糟糟的,情况多变,没有谁能始终盯着指挥中枢的旗语。
万一错过了一个动作,那乐子可就大了。
因此后营的旗语,是以颜色来区分的。
这种方式最简单直接,也不会让下面的部队错过信息。
另一件大事,则是在左庄那边。
也就是春耕。
民以食为天,耕作大事,谁也不敢轻忽。
山东的农业,为两年三熟,混种为主。
左庄这边的地里,本来已有作物。
那是前任庄主冯员外时种下的大麦和小麦。
经过一个冬天,麦苗窜了一大截,日渐开始成熟。
二月的时候,老秦头就找过左梦庚,提及灌溉问题。左梦庚亲自做主,给左庄批了两架水车。
如今这水车可派上了大用场,从河里提了水上来,顺着蜿蜒的水渠流入一块块麦田,极大地缓解了旱情。
庄里不忙的人也被动员起来,开始将空闲的土地翻耕,准备下种。
此时种下的,多为高粱、谷子和大豆,还有黍稷等庄稼。
“不要种这么杂,反而不利于管理。咱们就只种一种,那就是大豆。”
左梦庚在老秦头和陈芷的陪同下,视察耕地情况,也提出了想法。
老秦头有些犹豫,但事关肚子的大事,不得不说。
“少爷,田地是可以混种的。只种大豆的话,太浪费地了。到了秋儿,怕是要少收不少。”
左梦庚却不这么看。
“咱们的地本来就少,如果啥都种的话,反而样样收成都少。不如专精专种,提升单一庄稼的产量更好。”
他又指着麦田道:“明年的话,大麦也不要种了,专种小麦。”
虽然大麦的成熟期在五月,比小麦的夏至收割早了不少,可以提前将耕地他用,但大麦的营养成分、产量、口感等,全都不足,远不如小麦实用。
见他连这个都要改,老秦头大急。
“少爷,可不能呀。咱们庄子的田本就不多,再这么干,不少人都要饿肚子呢。”
左梦庚哈哈大笑。
“老秦叔,你不会觉着咱们这一万多人,都要靠这点地养活吧”
“这”
老秦头被问住了。
一辈子的庄户人家,最舍不得的就是田地浪费了,恨不得每一寸地都种上庄稼才满足。
可左梦庚说的情况也是事实。
整个左庄也就千亩来地,就是再精耕细作,也不可能供应的了一万多人的口粮。而且还有一个军营,更是耗粮大户。
老秦头急了,不停跺脚。
“那可咋整”
左梦庚宽慰他。
“还能咋整,买粮呗。”
事实上左庄现在的口粮,大部分都是外购的。
虽然花费不少,但也没有别的办法。
所幸有临清各大家族支持,左梦庚想要买粮的话,倒也方便。
老秦头却对这个情况很不满意。
“一直买粮哪成啊少爷,听说你赚了不少钱。要不咱们多买点地不成吗俺们庄户人家有的是力气,再多的地咱们也能种。”
左梦庚满头黑线。
“如今地不好买,再说钱财还有大用,日后再说吧。”
买地怎么成
有多少钱都不够啊。
哪有抢地来的痛快。
左梦庚来此,除了规划庄稼种植之外,还有一件大事。
他取过包袱,交给陈芷。
“这些都是西洋作物,据闻亩产惊人,而且耐旱,不需要太多的水灌溉。你在庄子里寻找几块空地,进行试种,看看效果如何。倘若可以,明年咱们就推广种植。”
听说是新作物,陈芷不禁小心了些。
“可有种法”
左梦庚将徐光启的书稿交给他。
“此乃徐玄扈公亲笔手书的作物种植方法,你拿过去仔细研究,教给大家。”
听到是徐光启的手稿,陈芷双眼冒光,如奉珍宝。
“我回去之后抄写一份,玄扈公的手书,还得千座亲自保管才成。”
左梦庚本来没当回事,觉着不过是一份农书罢了。此时被陈芷提醒才察觉到,徐光启的亲笔手稿意味着什么。
这要是拿到几百年后,农政全书的原本,价值连城啊。
再想想熟悉的人里还有谁历史价值比较高的,到时候一人弄份书稿收藏,将来后代们即使靠这些都不愁吃喝了。
对于西洋作物的试种,左梦庚吩咐的很仔细。
“伺弄这些庄稼的时候,必须要详细记录,心得也必须写下来。即使这次失败了,也能成为经验。”
古代的农民们因为没有文化,许多宝贵的经验都无法传承下去。
这也是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偏偏农业领域又是左梦庚的弱项,唯一知道的就是土豆、玉米可以有效缓解粮食危机。
至于怎么让这些美洲来的物种适应中华的土地和气候,就只能交给本土的农民了。
庄子里的读书人虽不懂种植,但可以协助记载,获取第一手珍贵资料。
等日后更多的掌握了知识的人投身农业,才是大发展的时机。
对于种植精简后的空地,左梦庚也有想法。
“可以组织大家多多种植蔬菜,成长快,收获快,能有效丰富大家的餐桌,也能弥补一部分的粮食消耗。”
古代的农业,比较偏重主粮,而疏于菜蔬的培育。
南方地区气候温润还好说,菜蔬自然生产就很丰富。但到了北方,百姓们的饮食就单调多了。
左梦庚觉着,应该改变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