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将毛文龙的死,归于他和袁崇焕的矛盾。
更有甚者,认为他有投降后金的倾向,所以才招致杀身之祸。
而在左梦庚看来,毛文龙的死,其实早已注定。
如果要给他的死因做一个概括的话,那么就是
他在军事上的失败,让经济上的问题无限放大,政治上失去作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要追溯毛文龙悲剧的源头,或者包括袁崇焕的悲剧源头,还要从孙承宗和袁可立的离职说起。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正是天启皇帝和阉党。
萨尔浒之后,明廷在辽东节节败退,沈阳、辽阳、广宁先后丢失,只剩下辽西走廊一块狭长地带。
在这个时候,为了挽回局势,天启皇帝派出了自己的老师孙承宗主政辽东。
鉴于明军已无力再战的局面,孙承宗制定了一个详细而稳妥的计划。
通过建立完整的防御体系,稳住辽东局势的同时,编练可用的军队,伺机反攻。
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宁锦防线。
说穿了,孙承宗在辽东期间就做了两件事。
筑城抵御后金的进攻,练兵准备反击。
因他主政辽东期间素无战绩,后世不少人以此来黑他没有能力。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也是史书语焉不详的地方。
那就是在这个宁锦防线之外,其实孙承宗制定了一个涉及范围非常广的对后金的围困计划。
孙承宗的庞大战略,得到了两个人的大力支持。
一个是登莱巡抚袁可立,一个是天津巡抚李邦华。
孙承宗的具体战略是这样的
他在辽西,正面牵制后金,不给后金可趁之机。
李邦华在天津,起中间桥梁作用,勾连辽东和登莱。
袁可立在登莱,主要负责支援毛文龙和朝鲜。
除此之外,联系察哈尔部林丹汗、东蒙古各部和残余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从另外的方向对后金进行战略围困。
为了将林丹汗和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拉入这个阵营里,孙承宗启用了一个人负责奔走。
这个人就是左都督、抚夷总兵王世忠。
王世忠何许人呢
其并非汉人,而是海西女真哈达部酋长孟格布禄次子。
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攻破哈达城,哈达部覆灭。
年仅八、九岁的王世忠跟随家人来到了大明。
也不知道为何,万历皇帝就看上了他,亲自抚养在皇宫里。
因为辽东局势日益危急,孙承宗决定利用王世忠的身份,团结林丹汗和海西女真残部、野人女真一起对付后金。
林丹汗妻子苏泰大福晋是王世忠的侄女,靠着这个身份,王世忠成为了联系多方势力的中间人,并且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左梦庚为何对此事如此清楚呢
因为原来的历史上,王世忠的女儿就是他的妻子。
而王世忠也在左梦庚降清一事上,起到了引荐的作用。
当时明朝、朝鲜、察哈尔部、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同时都面临着后金的巨大威胁,因此很容易结成了盟友,对付共同的敌人。
而孙承宗的战略,也给努尔哈赤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这一时段的后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面对着四面皆敌的处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可以说,只要再给孙承宗一定的时间准备,反攻辽东并不是不可能。
只可惜,猪队友出现了。
随着孙承宗的战略“靡费甚巨、了无寸功”,天启、阉党和他的矛盾也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双方产生矛盾的根源,并非真的是孙承宗花费了大量的军饷却没有成效。而是孙承宗把钱都用了,导致天启无钱可用。
天启要干什么呢
他要修三大殿
工部经过核算,修建三大殿需要耗费三千万两白银。
这个成本把天启也吓了一大跳,觉着其中有猫腻。
他本人可就是木匠高手,对于建筑不算门外汉,于是亲自动手。最终到了天启七年,三大殿修缮完毕后,总共用银多少呢
五百九十五万两白银。
如果单从户部、工部给出的工程预算和天启修建的实际花费比较起来,着实省了一大笔钱。
后世就有不少人以此夸赞天启,觉着他不错。
可你他喵的有近六百万两银子修房子,给孙承宗加强辽东防御他不香吗
这作法和西太后有什么区别
而且即使是五百九十五万银子,能从哪儿来
只能减少在辽东和九边的投入上省出来。
这就是孙承宗和天启的根本矛盾。
作为天启的身边人,阉党当然明白主子的心思。加上政治上的矛盾,让他们立刻发动了对孙承宗的攻势。
用到口号嘛,就是那个。
靡费无数,了无寸功
并且这个口号让许多人信以为真了。
因为孙承宗到了辽东后,确实不打仗。
可一个大战略的实施,要想建功,必然是数年、十数年甚至要数十年才能看到回报的。
孙承宗因此而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为了缓解“天下人”的质疑,孙承宗不得不动用还未成型的军队,草草地发动一次攻势,希望能够缓解天下悠悠之口。
这就是导致孙承宗下台的柳河之败。
其实柳河之败的结果,对明朝来说并未到伤筋动骨的程度,辽东的态度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孙承宗的战略如果持续下去,后金依旧找不到任何的出路。
但这场败仗让孙承宗下台了,他制定的十面围困的战略,也由于阉党的为反对而反对彻底流产。
不但如此,阉党更是将手伸向了辽东。
结果袁崇焕和王之臣督抚不和,重现了当初熊廷弼和王化贞的情形。
袁崇焕怒而辞职,本来好好的辽东局势一泻千里,再无挽回的余地。
同时随着朝中东林党的溃败,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也不得不下台。
没有了袁可立的全力支持,毛文龙也就成为了无根浮萍。不但没有守住辽东半岛,也只能坐视朝鲜被后金逼降。
他自己只能带着残兵败将困守孤岛,完全失去了对后金的牵制作用。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毛文龙在军事上已经到了尽头。
后世那些认为困守皮岛的毛文龙能牵制后金的人,就和常凯申觉着卫立煌只要带领沈阳的国军西进、就能解锦州之围甚至战胜我军一样,全都是想当然罢了。
在许多人的眼中,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就是数字那么简单。
好像有十万大军,就能发挥出十万大军的实力。
完全不考虑战斗力的。
毛文龙要是真的能够牵制后金,还需要看着后金逼降朝鲜,又丢了辽东半岛
还不是因为打不过。
崇祯元年,各地明军因为欠饷哗变,源头就是天启和阉党埋下的祸根。
不但导致了左良玉被罢官,最严重的是蓟镇门户大开,也为黄台吉的入侵埋下了伏笔。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毛文龙虽然失去了军事上的作用,经济上也给明廷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但他在政治上,还是有用的。
那就是后世他经常被人诟病的所谓投降后金事宜。
其实那些书信,只是毛文龙秉承明廷的意思,在与后金议和而已。
不但他在做,袁崇焕也在做。
所有说袁崇焕、毛文龙要投降后金的,其实都是故意黑罢了。
至于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很可能未必是平定辽东,而是让辽东平静。
倘若议和成功,辽东不就平静了嘛。
当然,这个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只是猜测。
不过毛文龙负责的议和事宜,终于在和后金八封书信往来后,彻底破产。
毛文龙和后金的书信往来,并不能作为毛文龙有意投降的罪证。因为他的这些行动,都有塘报上奏朝廷了。
这理所当然可以视作,其实明廷是在默许毛文龙和后金议和。
后世的许多观点认为,后金使者阔科的被抓,是导致崇祯下旨核定东江镇军饷的诱因。
但实际上,真正导致崇祯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毛文龙给皇太极的最后一封信。
阅汗来书,甚感不解。其骄恣失信,俾人生疑之处,我岂能不知乎况议和之事,乃两国所愿,於两地有益之事。尔若不愿,则亦已耳何以大言欺我
这样的话语,代表的意思只有一个。
那就是议和谈判彻底破裂。
至此,于明廷而言,毛文龙在政治上的用处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