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东亚集体防御联盟(蓝色)实际控制的区域。在1950-1964的14年中,全球70%以上的人口死于异位面敌军的种族灭绝。)
东亚集体防御联盟的实际控制区在1961年的海参崴会战后便基本定型。而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本土居民与来自日本列岛、北美洲西海岸沦陷区的欧美难民艰难的推动着联盟从一片焦土中重获新生。
1979年第二次全联盟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联盟总人口59476653人,其中多为东亚裔(41%),与欧美裔人口(33%)。
受战争影响,联盟内部男女比例1.5,女性多于男性,且中老年人口占比约18%,劳动力严重不足。
为了应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形势,从联合国全球防卫联盟时期开始,领导团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间发起了大规模的产业升级。依靠对异位面敌军科技的逆向科研,联盟的农业生产于1973年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得益于“企业联盟”对农药技术与粮食品种选培的大力投入,联盟的粮产量在75年成功实现了盈余,扭转了持续十多年的饥荒态势。
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成为联盟的两大主要产粮区。而合成肉类、合成粮食等新兴工业食品也是联盟食物结构的重要组分。
根据联合国全球防卫联盟时期留下的宪章,参谋部最高代表团与联盟议会为联盟的主要领导机构,联盟秘书长也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在“议会政变”之后,联盟领导机构乃至于整个社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1976年开始,参谋部最高代表团成员由联盟防卫军总参谋部中选举产生。而议会内的议员则由新成立的3个参政党(联盟前进党、多元民族党与联盟人民党)议员组成,且每四年进行一次重组公投。
议会议员与更高一级的常任委员由政党选举人团与民众公投产生,且靠近战线的边疆区相对拥有更多的有效公投票数。政党选举人团的作用在于通过经济与宣传手段支援议员进入议会或当选常任委员,多由被选举人基本盘所在地的社群、企业代表等组成,总体代表地方的利益。
议会与参谋部最高代表团可以通过决议辩论来达成最终妥协并起草决议草案,在秘书长审批通过后方可进入实施阶段。但在目前,所有以降低联盟战备等级为主题的提案甚至连动议阶段都无法通过。
联盟从成立之初开始便一直维持总动员状态,为军备生产分配相对较高的财政预算,且实行男女平等的完全兵役制度。所有成年人依法服3年兵役,所有未成年人从中学开始就要接受正规军事技战术训练。
在中、高考中,军事技能为150分满分的主课。高中毕业生可以选择升学或入伍,选择入伍可以报考军校,选择升学则必须在三十岁前择期服满三年义务兵役。
凡退役士兵不论男女每年必须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复训保存战斗力,以在需要时重新动员投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