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恐怖桃花源(五)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午夜小咖】,看书领现金红包!

既然离开桃源村是一个禁忌,那么调查桃源村与外界是否有联系,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相关信息必然会被隐瞒。

想要得到正确答案恐怕得从各个方面去做论证。

赵衍首先调查的,是最简单的一项,那就是桃源村是否真的可以自给自足。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自给自足,好像就是一个与之形影不离的特定标签。

但现实是,这个自给自足的对象是涵盖了整个文化辐射范围的人口总体,在这个人口总体之间,依然是有商业活动来流通物资、互补有无的。

而桃源村并没有那么大的人口总量,那它的自给自足,对整个桃源村村民的要求就会非常高。

比如之前赵衍所提到的食盐。食盐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几乎没有替代物。

比如她打算去找人借用的餐具。在村长家中使用的餐具可是陶瓷的,日常陶瓷餐具的损耗非常高,赵衍不相信,都过了400年了,当年最初带来的餐具还没有消耗殆尽。必然不是重新购买,就是能自己烧制了。

再比如,私塾学生所使用的笔墨纸砚,无论哪一样都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制造出来的,都需要比较专业的技术。

甚至,此地构建房屋使用的砖瓦,村民穿戴使用的布匹……

赵衍在桃源村所看到的一切,看似简单寻常,可是它背后所包含的体系,却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庞大生产体系,其复杂程度不言而喻。

可是,要知道,桃源村现在只有300~400的人口,这么一点人口数量,却要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包含进去。

如果真的全是自给自足,那对村民的要求可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当然,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类的潜质是非常神奇的,能做到不合常理、超出预期、意料之外的事,才是人类呀。

赵衍也不能确定,桃源村到底能不能实现自给自足。

所以现在她就要从食盐开始,一样一样的做调查,进行排除,看这些物资是否是桃源村自行生产的。

如果不是,那就代表桃源村与外界必然存在联系。

现在的时间估计在下午三四点,习惯了现代的电子计时,赵衍没那个本事通过太阳位置来对时间进行判断,所以只能稍微估摸着看。

据她观察,桃源村的村民上午去田里做农活,下午却会休息,做些其他事情。

因此这个点儿有不少人聚集在村中水井旁的大树下,或是聊家常,或是在下棋娱乐。

在这点上,赵衍挺佩服桃源村的。

他们生活的还挺有情趣。

聚在树下的人都是赵衍不熟悉的人,可能之前打过招呼,不过她脑子没那么好,能把所有见过的人全都记下来。

的确有几张面孔似曾相识,但桃源村的人彼此可能都有血缘关系,相貌类似非常常见,赵衍也不确定之前到底有没有见过这些人。

当然,这不重要。

下棋的两拨人赵衍不好去打扰,她便挑了几个边做绣活边聊天的女子作为询问对象。

“几位婶子,不知道村里何处可得食盐啊?”

几个正在聊天的女子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中的绣活,然后互相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位比较瘦弱矮小的女人直接开口回答,却与村中他人和善的态度完全不同,略带一丝质疑和反感,甚至有一点不屑:“你,就是陶杰捡回的那个女人?”

这是赵衍第二次听到陶杰这个名字。

据她推测,她就是被这个名叫陶杰的人从桃花林中捡回村子里的。但到现在为止,她都没见过这位救命恩人。

难道是做好事不留名吗?

“我的确是蒙人相救,才来到桃源村的。”赵衍不在意女子的态度,回答道。

瘦小女人瞥了赵衍一眼,上下打量了一番,说:“你要找盐啊?去村西头找石匠,他家有盐可换,不过陶老三可不是个大方的人。”

看来桃源村内部交易,还秉持着以物换物的原则。

这倒也正常,毕竟桃源村整体人口不是很多,没有必要使用货币系统。

好不容易遇到个态度不一样的人,赵衍抓紧机会继续问更多的问题:“那好婶子,你可知哪里有锅碗可换?”

“你这女子,好生啰嗦!”瘦小女人不耐烦的说。

然后旁边一个女人扯了扯她的胳膊:“祝二家的。”

瘦小女人这才收敛了她恶劣的态度,不过她也不肯开口再说话了。

旁边那女人便接过话题说:“我记得姑娘是姓赵吧,你可以称呼我为祝大嫂。不要生你祝二嫂子的气,她只是刀子嘴豆腐心,没什么恶意的。”

“我知道,怎么可能生祝二嫂子的气呢。”

“那就好!赵姑娘是想找换锅碗的地方吧?那你要去村西边找陶五爷。”祝大嫂说。

“谢谢几位嫂子,那我先去了,初来乍到的,家中空无一物,早点添置些东西才好过活。”

“去吧去吧,姑娘家一个人住,有些东西是得想在前头才好。”

赵衍微微行了个礼,转身离开。等她走得够远了,方隐隐约约的听到大树下有些议论之声。

看来,这村里的消息传播的还挺快啊。

后又问了一个路过的村民,赵衍才找到所谓的陶老三家。

说来她在桃源村也认识了不少人,才发现整个村子的姓氏都集中在了陶、文、祝、王四个姓氏上。

其中陶姓最多,不仅如此,陶家在村中还占了一些特殊地位。比如村长,石匠,烧瓷人等等。

赵衍觉得,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信息。

陶老三家和寻常村民家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家门口没有菜地,倒是多了不少石块,看来陶老三是一个石匠,而不是专职卖盐的。

走进他家时,赵衍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正躺在藤椅上休息,她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可是,陶三叔?”

“是要换石器还是换盐?家里布不够用了,拿点布来换吧。”陶三眼睛都没睁,直接躺在藤椅上说。

赵衍哪里来的布,只能开口:“小女子初来乍到,手中只有从村长家那边借的粮食,并无布匹,陶三叔通融一下,借我一些盐可好?”

听到这里,陶三才从躺椅上坐起来,他歪头打量了赵衍一眼,说:“你就是陶杰……”

“是的,我是陶杰捡回来的那个女子,目前住在村东的小茅屋中,姓赵名衍。”

赵衍对桃源村村民的消息灵通程度也是佩服极了,不想再在经历相同的对话,便抢先自报家门。

“我这儿不借东西。”陶三又躺了回去。

赵衍无奈询问:“布我是没有的,陶三叔你可缺其他东西?或者需不需要人帮忙干点活?你也知道,食不可无盐,小女子缺盐急用啊。”

“你可以自己去煮盐,”陶三懒散地翻了个身:“村北不远处就是卤水井,你自己打来卤水,熬煮成盐,就不用借了。桃源村不养好吃懒做之人。”

赵衍瞪大了双眼,原来这山谷中,还真有产盐的地方。

桃源村的先祖不是一般的幸运啊,这也太会挑地方了。

“多谢陶三叔告知,那小女子先告辞了。”

食盐这一项,被赵衍排除掉了。

离开陶三叔家,赵衍并没有立刻去看看所谓的卤水井到底长什么样,而是前往陶五爷家。

毕竟哪怕要煮盐,总得有锅吧。

陶五爷家距离陶三叔家并不远,都在村西边,只是中间隔着段距离。

不过陶五爷家明显比其他村民家讲究一些,不仅用红砖砌墙,屋顶也不是茅草的,而是灰色的瓦片。

不过他们家整体倒是不大,就三间屋子,门口连篱笆都没有围。

有个头发花白,年纪超过六十的大娘正在端着簸箕喂鸡,嘴里发出咯咯的声音,其中还夹杂着“吃多点,早点下蛋”此类的话语。

“夫人,不知这里可是陶五爷家?”

喂鸡的大娘转过身来看着赵衍:“你找老头子啊,他人不在,去窑上了。”

窑?

看来桃源村的确有烧瓷烧砖瓦的能力。

“夫人,是这样的,我刚来桃源村,想换点锅碗好生活。”

“那你来的不巧,上一窑的碗都已经被大家用完了,并没有剩下的,你得等下一窑。至于锅,倒是还剩两个,不过这锅也就煲煲汤煮煮饭,你若想炒菜,还是得找铁匠王换一个铁釜。”

铁釜?

赵衍突然想起了村长夫人做的那一碗辣炒鸡仔,的确是炒菜。

算是灯下黑吧,她是真没有想到铁器这方面,毕竟在现代社会,铁锅或者钢锅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了。

所以,桃源村居然连铁都能生产?那除了有冶铁的技术,还得桃源村本地出产铁矿才行。

这山谷到底是什么宝藏山谷?怎么什么都有?

赵衍陷入了震惊。

震惊完的赵衍向这位老妇人解释,她暂时没有足够的物品来交换锅碗,希望能先赊着,等她种上粮食有了收成,定是会还的。

老妇人心地挺善良,听了赵衍的话,不仅将一口陶锅赊给了赵衍,还取了两个他家没用过的碗借给赵衍,让她先用着。

随后赵衍便和老夫人聊了起来。

说的自然都是陶五爷的事儿。

陶五爷如今六十有三,是桃源村瓷窑砖窑的窑头,自二十五年前从他父亲的手中接过窑头的位置后,就一直负责桃源村瓷器砖瓦的烧制。

桃源村双窑开窑并没有什么规律,一般都是村中有需求了,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陶五爷的带领下开窑。烧制出的东西会先在陶五爷家存放,等待村中人拿各种物品来交换,而交换的物品则会会按比例分给每一个参与烧制的人。

“这交换的物品种类繁多,价值不同,你们这锅碗的价钱又便宜,大家就没发生过争吵吗?”赵衍问老妇人。

“整个村子都是一家人,相互扶持着过活,怎会为了这点小事就争吵呢,那岂不是白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赵姑娘多虑了。”

在一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微型社会里,所有人彼此居然相处的如此和谐吗?

这思想觉悟、道德素质也太高了点吧。

一时之间,赵衍不知道自己是该羡慕,还是继续保持怀疑的态度。

不过从陶五爷的身份与职能上,赵衍能够看出很多的东西。

四百多年前搬到这处山谷、落地生根的桃源村先祖们,是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划的。他们带来了很多生活中必需的生产技术,并将这些生产技术分配给了桃源村的村民们,让他们代代相传,一代又一代的彼此合作,共同在这座山谷之中,富足又安稳的生活下去。

桃源村村民的职能虽然有差异,但在身份高低上却没有太过的差别。比如陶村长和这位陶五爷,他们一个是一村之长,负责处理村民间所有出现的问题,一个是窑头,制造生活必需品离不开的人物。但是这两人平日与他人相处似乎并没有表现出有多富裕,或者说地位有多高。

这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

此种现象让赵衍心中稍安了一些,桃源村的村民似乎并不如她想象的那么蛮横无理。

最后,拿着一口陶锅,两只碗,老妇人送的一小包的盐,赵衍踏着落日的余晖,回到了她的小茅屋之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