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2006年12月07日晚,完成一半。
2006年12月09日晚,完成。 师维望着走来的女子,播了火间一节柴枝,应着柴头的红,翻腕挽了一朵牡丹,笑叫:“阿故。”
阿故停在她身前,眼中明朗起来,笑道:“小五。”
她身后追来的男子这才松了一口气。
正待亲密,那边罗斌“哇”地一声,哭将起来。
三人吓了一跳。
师维失笑,这若换个场景,可真是恶人先告状了。
阿故姑娘眨眨眼,充耳不闻地坐了下来。
还数异性懂些怜香惜玉。那男子手足无措半晌,不得不走去安慰。
师维先前映着光亮,看清了男子面目。
倒也不算看清,除了一双浓眉大眼,便是半面密黑短髯,瞧不出个真貌。
他正低头对着罗小妹讲话,却辨不着音,只瞧那大胡子上下微微启合。
想来极是慢声细语。
罗斌就显地凶巴巴了,叫道:“我掉了本要命的册子在客栈,叫她捡去了啊。”小丫头脆脆地嗓音,懊恼地表情,讲来倒如真地一般。
大胡子侧首看过来,阿故瞪他一眼,转身挽起她的手,师维笑着摇摇头。
却见罗小妹狡黠一笑,三两下跃上近身大树,隐在枝叶里,声音愤愤不平:“哼,欺负人……”
一阵哗哗作响,渐渐和于风声,应是缘着错枝远去了。
师维心下有些诧异。
三哥不经意松落的东西,的确是一本册子。
罗氏姊妹听到声音与对话,以为师三将它给了她。
这丫头提醒的本意,是想她在意罢。于在意中自乱阵脚。
只未料到,她是才知道,原来罗氏的目标,还有这样物品——
关家书册。
男子抓抓胡子,摸不着头脑地回来,歉意一笑。
师维噗哧笑了。
真没见过这么浓的大胡子。
若将他的眼睛遮去,无论做什么,都只是见那大虬髯横着晃晃,还真难猜,这是哭是笑是吵是闹。
旁边阿故也笑开来,对他道:“阿戍,你热些吃的好不好。我们饿了。”
大胡子林西戍去翻随身干粮,安静地听二人谈话。开头还有些惊讶,转而笑笑过去了。
阿故怨道:“我找去,才知道你早走了。”
师维反过去责备:“你走得,才是突然吧。”
对面女子顿时无话,又解释:“我也是无事一身轻了,才敢走的呀。”
她回:“我又何尝不是。”
阿故轻轻拥抱她。
天亮分道。
这两位女子,患难之交,多想再同心同路走下去,可惜不能。
执手道别,她叮嘱:“天下唤你团团的,怕只剩这一人了罢。可要好生珍惜。”
阿故暖融融一笑:“你也是。”
师维走出二里,缓缓慢了。
匆匆回转,赶上丘陵顶,默默,送那二人消失林海。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注1)
挥别无柳,相见无期。
杜算站在驿站柳下,一时惝恍迷离。
他风尘仆仆一日千里,也阻不了情况变化疾如旋踵。
嵩山的信,与他,在此相遇。
曰,珍珠目,早教人调换,不知下落。
马儿也累了。
汲着绕木清渠里的水,不时欢快地动耳朵。
葱葱柳,低低垂,随风软软拂过马儿脊梁。它抖擞了身子,抬头去咬,追到左追到右。
记起那年夏。
她坐在柳下,将书抛来,笑着阻止:“你折它做什么。要柳絮初飞的枝,又水又嫩,做出来,才吹得响亮婉转。”
你知晓那时柳枝不宜做笛,定也明白,这般境地不可硬闯。
又,为何执意去做。
又,偏生做得如此明目张胆。
师维正站在亭外。
水上心亭,终见伊人。
她对她说:“阿繁,我们走。”
那美人捻落最后一撮鱼食,倦倦一瞟,斜倚长栏。
她笑道:“你倒有心,来得明目张胆。”
笑得满面春风,满目嘲诮。
师维低身,集了弯弯一掌心湖水。
如流淌的青玉,在她手心晃动。
她抬头,一笑而收,扬手狠狠砸了过去。
那一年,十九岁的苏梅繁,白衣玉面,侧立舟尖。(注2)
朱唇皓齿,沈博绝丽。(注3)
轻舟将转青岩后,不经意侧首,望见潭畔众人。
娟娟一愣,明朗一笑。
再回首,舟人已去,遍寻不着。
他们,唤之谭一梵。
那些人,离得太远。
他们记住了这满面春风的笑,却看不到那笑里,满目嗤讽的嘲。
水,顺着女子的额际,无声滑落,如饮泣。
她望着她,念:“芳年有华月,佳人无还期。”(注4)
“师五,苏梅繁锁在这里七年,送出消息无数,只这句,是送进来。”她仍旧含笑,“客死异乡,临终遗言。她这是送给我,还是送给自己?”
她转过头,问:“小五,她到底是死是活?”
师维一滞,启了口,却半天,一言未发。
她们同根而结,相似容貌孪生头脑。她当时想到的,她后来又如何想不通呢。
明明知道,却要我的答案。
你,教我怎么答?
姑姑的生亡是一计,三哥亲自策划执行的计策。
是,我说不口。
你懂的。
苏繁未得到回答,立即明白了。
如释负重,却又有另一种悲戗爬上肩峰。
她作无所谓地笑:“是,无论如何,我们又赢了。他的确心软,失宠的姬子日日垂泪,终重获怜爱。”
她走出亭,站在另一侧水中,任水波打湿衣履。。
“这便是那时建地。我说,方五里,深五指,琉璃亭,青玉底,锦龙鲤,白泉汁。全依了我。”
师维由近及远。
衣摆下湖水,清澈见底,由足下玉石衬出青绿。
食迄的长鲤,悠然自得地游去。
游乱了粼粼波光,暮暮夕阳。
梅堂姐说:“七年了,侯服玉食,膏梁锦绣,小五,我离不开了。”
注:
1,诗经,邶风,燕燕。
2,苏繁,乳名梅,字梅繁。
3,“沈博绝丽”四字,实际用于形容文章。只是想起梅繁,便想起大汉词赋,那时脑中竟只有这一词凸现。只好勉强用上。见谅。
4,刘铄,《拟行行重行行》,南朝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