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唐中宗笔记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午夜小咖】,看书领现金红包!

既然要写后武则天时代,不妨整理一下我对中宗朝的一点认识和理解。另外几个主要的历史人物,也一边写小说时,一边顺手整理一下。这么一来的话,就算到后来真的写不完这个幼稚的故事,至少对自己而言,总算是获得了一个整理思路和记录所得的机会,也就足矣了。

唐中宗李显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原名显,后来又赐名哲。先受封为周王,后来又改封为英王。他能够成为有唐一代的一位帝君,经历坎坷,背景相当复杂。

高宗朝的储位交替既迅速又混乱,简直像是在看皮影戏。先是在永徽三年立长子李忠为太子,永徽六年为他元服。但这位太子的母亲出生太低微,只是个普通的宫人,虽然得到了王皇后的首肯,可惜仍然是站错了队。不过宫廷斗争历来如此残酷,也不能怪这个当时不过十二岁的半大孩子看不清形势。他的母亲地位低微本来也不是他的错,他坏在出生太早,又有一班老臣竭力要求早日册封,而且王皇后本身也没有子息,所以只能默许她的舅父掀起这一次要求立储的浪潮。当然,即使没有这些事件,武则天和王皇后也还是不能两立的,而李忠则不管是不是太子,到后来一样会被武则天杀掉。至于恐惧的心理会不会那么严重,以至于夜夜恶梦,还要穿女子的衣服来躲避假想中的刺客(写温王时我想要借用这些情节,想来他们的心情历程相差也不会太远),就不得而知了。他在二十二岁时被赐死(643-664),跟另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上官仪还有点瓜葛,是在上官仪的废后活动中因为宦官王伏胜曾经服侍过李忠而获罪的。

下一个被立为太子的是李弘,高宗第五子,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被册封为太子时只有四岁。废李忠基本上就是为了这位太子铺路。史称这一位太子非常仁德,曾经因为不忍读乱臣贼子弑君的内容,所以不读左氏春秋而改读礼记。九岁时曾经命令大臣收集古今文集,择优编撰成集,虽然可以肯定这是臣下为建立一个仁德而有才华的太子形象所做的造势运动,但他的性格倾向也可见一斑了。李弘基本上是一个很软弱的人,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多是在为别人请求宽恕,希望可以减低刑罚、痛苦等等,如果生在普通人家,未始不是一个谦谦君子,很可能还会成为一个经学方面很有成就的学问家。据说他和母亲武则天关系破裂的源头起于他为武则天非常痛恨的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和宣城公主请求能够放出冷宫,予以婚配,使得武则天勃然大怒。事实上李弘身体孱弱、性格懦弱,这种老好人的脾气和武则天本人的果敢毅绝反差太大,不为武则天所喜欢也是很符合逻辑的一件事。从一个角度来看,高宗就很喜欢这个太子,到675年李弘死的时候高宗悲痛异常,谥为孝敬皇帝。李弘是在二十三岁时暴毙的(652-675),因为是和高宗与武后同赴合璧宫时发生的事件,所以一直都有说法认为是武则天杀死了李弘。我倒觉得当时的武则天应该还满足于天后的称号,权威已经足够了,并没想要自己当皇帝,虽然有政见上的冲突,但不激烈(以李弘的性格来看,也根本不可能激烈),所以没有杀子的必要。编史的仕人多对唐朝的这一段女祸深感遗憾,所以从大男子主义的角度来把这个罪名强加到武则天身上,不过是为女主祸国这个理论添砖加瓦而已。

李弘之后是后来被称作章怀太子的李贤(653-684)。他是高宗的第六子,高宗和武则天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李贤应该是一个相当聪明而且有政治报复的人,从他组织编注《后汉书》就可以看出。但他一直似乎生活在一个身份危机的阴影中,新旧唐书都记载,宫中传说李贤是武后的寡姐韩国夫人和高宗的私生子,这让李贤一直很疑俱。高宗很喜欢他,所以在李弘死后将他册封为太子,但记载中武则天对他一直有些猜忌,所以很多学者都致力于考证他的真正出身。武则天对他的态度甚至和对待李忠也不同,很有点赶尽杀绝的意味。他死的时候已经被废为庶人了,被囚禁流涉,最后还是难免一死,算是死得比较惨。关于他的死亡有多种说法,自杀他杀都有可能,即使是自杀,也是被他母亲逼迫到了无可回转的绝途。人们对武则天对待李贤异常恶劣的态度感到惊奇,所以纷纷在史籍中搜寻其中的原因。有一说李敬业起兵讨武的时候假托是遵照李贤的命令,另一说认为李贤的失宠多因武后听取了身边小人的谗言。关于谗言这件事,其实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关于武则天的记载中经常出现驳斥谗言拨乱反正的例子,对于臣下尚且如此,对于自己的儿子应该也能够做到这一点吧。其实即使是亲生的父母子女,喜欢和不喜欢有时根本是没有理由的,这在现代心理学的案例中已经有过很多例子了,只能说武则天在四个亲生儿子中最不喜欢李贤。至于他的《黄台瓜词》,我倒觉得里头劝谏母亲的成分少,自哀的成分还多一些,或者还有号召兄弟们的意思在里头,不得而知啊。

一个一个排下来,终于轮到了中宗李显(656-710)当太子。他是高宗的第七子,也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除了他,武则天剩下的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睿宗李旦。兄弟四个一个个地轮下来当太子,高宗朝的这个储位运动显得有些儿戏,就像是在玩一个排排坐吃果果的游戏。之所以不用储位之争,是因为在此时,这些太子们其实自己都没有要去争着做这个储君,完全是出于他们母亲的意见。武则天终究是一个女人,有时做事比较冲动,一切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这跟她的雄才大略也不矛盾,只是她的精力太旺盛,形势太强抑,所以造成了她的儿子们的性格里的各种缺陷。我一直在想,中宗会宠爱和依仗同样精力旺盛、性格顽强的韦后,是不是有一点所谓的俄狄浦斯情节在里头。中宗在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所废,贬为庐陵王,软禁在均州和房州。关于这件事情的缘起,主要是因为中宗要给韦后的父亲加官进爵,估计是想借助自己信任的女人的外戚来培植完全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诚然,当时的朝中除了韦姓外戚(其实并没有多少势力)以外,所有人都只是在为武则天这个太后效力,中宗绝对是一个傀儡皇帝。不过中宗显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没有看清楚自己面对的局势。在他成为太子之前既没有听说过他有什么德政,也不曾记载他的任何成就或是论著,可以说,中宗李显在两个哥哥还在世的时候大概根本就没有想过会当太子,也没有什么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一直都比较庸碌。他在朝堂上对裴炎说老子高兴了就把天下都送给姓韦的,感觉上是泥人犯了土性,基本属于一时冲动昏头的口不择言,当然跟韦后的闺教也不无关系。

被废之后的中宗也没有什么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的表现,仍然是非常庸碌地当他的庐陵王。据载,当时只要有人从朝廷来,他就会吓得发抖,生怕是武则天派人来赐死。在他的心目中,恐怕当不当皇帝这些都不怎么重要,只要能够平平安安,不用万事提心吊胆就可以了。他的性格可以说比大哥李弘更加懦弱。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在强大的母势下,男孩子都比较容易养成软弱的性格,女孩子则比较勇敢,这在高宗和中宗朝的皇家子女当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李弘至少还是从三四岁开始就接受太子教育,李显则是突然被人拉上了皇帝的位置,先天和后天可能都不足吧。

中宗的感情生活似乎也乏善可陈,对一直同甘共苦的韦后一往情深。唐代皇室的闺风放浪,跟这些相对比较纵容的丈夫和父亲们也不无关系,□□的事情比比皆是,习以为常。

中宗朝的后宫中有载的只有一个韦后和一个昭容上官婉儿,后一个人物可以另开一篇单独讨论。他有四个儿子,在唐帝中算是子息不旺的,估计和韦后的擅房专宠有关。四子依次为懿德太子李重润,谯王李重福,节愍太子李重俊和殇帝李重茂,里头只有一个儿子最后登上了皇位,但也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中宗的女儿。他共有八位公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安乐公主李裹儿。唐代的公主一般都没有名字流传下来,李裹儿这个名字后来看到旧唐书中说安乐最幼,生于房州,帝自脱衣裹之,遂名曰裹儿。也不知道这算是大名还是小名,既然看到了,就记录下来。反正我写的是小说,这上头不计较,有个名字也好记一些。中宗的其他女儿依次为新都公主、宜城公主、定安公主、长宁公主、永寿公主、永泰公主、安乐公主、成安公主,其中三四位两唐书有传。七公主开府里头还有高宗朝的公主,究竟具体是哪七位,查两唐书也没有明确的单列,唐会要没有仔细查过,所以也不确知。笼统地称为七公主,只能说,按照当时的形势来说,太平公主肯定是一个,安乐公主、长宁公主也肯定有份。是为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