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江南,暖风轻送。放目望去,这一方湖水浩浩淼淼,竟至无穷,与那天连成了一色。湖中几处亭阁峥峥,原来是建在游船上的。隐隐约约中,有男女笑语丝竹乐声传到岸上,教人禁不住向往那边的乐趣。
因是午饭时候,岸上的商家游人都散得七七八八。偌大一个码头,只剩杨柳热闹依旧。红肥绿嫩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高高坐在堤上,双脚伸到堤外,时不时随着风的波动而左右摇晃。她一袭布衣,头上双髻微乱,肤色因阳光而略偏麦黄,明眸清洌如泉,红唇微微上弯,整个人明丽如岸上最最飞扬的柳枝。再细看过去,肩上还负一个大得有些骇人的包袱,腰侧悬个小小的布袋,露出两根----哈,如果没有猜错,是两根筷子!
唉呀!这便是江南了吗?
其实这一个“唉呀”,她曾不静已不知是第几次重复了。千山万水的跑了来,名为祝寿,实还不是为了师父千夸万赞的水乡风物?每次提到,结束时师父总要叹上句:“可惜立了誓,否则早过去了...”遗恨无穷的语气,比他的描述更能打动曾不静。
待真真看到了,翻来复去便只一句:“唉呀!”这便是江南了吗?实在是,这般风景,无法言表。
等那阁楼起得最高的游船沿着湖绕第四个圈时,曾不静发觉了饿。站起身,背上包袱,她决定看在附近是否能找到一口井。刚要拍拍屁股,突然又想到自己还没有吟过哪怕是一句的诗。唉呀!岂有此理了呢,为了应景,她下山前可是在师父的书堆里面泡掉几千青丝的,不吟上一两句,未免就太对不起这些“青丝”了!于是强忍住腹中的不耐,重又坐下。沉吟片刻,咳嗽一声,她道:“扁舟棹短,名休挂齿,身不属官,船头酒醒妻儿唤…”顿了顿,接不上去,心中一阵烦闷,很有些气急。而当她一气急,更是什么都可以忘记,开始时还知道这是乔吉的渔父词,到这当口,却是满眼满脑只剩水天一色的湖。稍稍挣扎,她脸色一变,愤愤然地:“不念了,下面的留给师父。”一跃而起,寻她的井去。
穿过成林的杨柳,又行过几条小巷,还是见不到一口井。肚中似乎更不耐,增了她的愤然:真是浪得虚名的“水”乡!瞧瞧前后,屋舍大同小异,实在看不出哪里走过哪里未走过,按经验,她迷路了。一个情急生智,飞身上了屋顶。
这一上屋顶,顿觉自己英明了得。看,右手边的院里便有一口古青色的大井。原来不是江南没井,而是井不在街上。
大喜之下,曾不静自是抢着跳到井边,刚才的那些愤然全部烟消云散。依江湖规纪,身形一定,她便摆个虚步,眼观八路耳听八方的把院落瞧了个仔细。东边是个门,西边植了几排芭蕉,南北各是走廊。芭蕉看来尚年幼藏不了人,走廊也没有刀剑的反光,由此断定,一切正常。
轻舒口气,曾不静解开包袱,扒开衣物,从中寻了个铜钵来,海碗大小,黄中泛青,很有一点年纪。井并不深,稍稍一探,便用铜钵勺了半钵的水上来。浅浅喝了一口,但觉清凉清凉,不负水乡之名。
此地不宜久留。混迹江湖半月有余的曾不静,知道一旦东西到手,便全身而退。翻上屋顶,一时又不知该到哪落脚,干脆就地坐下。因为收了轻功,屋梁在这一坐之下竟微微一颤,煞是吓人。然而曾不静什么场面没见过?一声轻笑,不但没有收敛,反倒把脚一伸,踢斜几块瓦片。
摊开包袱,又是一阵乱翻,寻出一包干面。看看数量,顶多只够两顿。唉!吃完了可又得买了,回去得半个月,也不知银子够不够花?小心的均出一半,折断,甩进钵内,然后又小心的把剩下的包好,收起包袱。一切停当,她双手捧起铜钵。
一阵轻风,送来菜香。曾不静皱起眉,很不甘愿的深吸一口。唉!为什么要跟一个这么穷的师父呢?徒弟风尘仆仆日夜兼程,竟然只能顿顿吃干面!而且还得自己动手煮!正自伤神,眼前一花,一团厉风刮过。
有人!
曾不静气息一滞,额前的头发被疾奔而过的人扬起。待双目追随过去,那人已在一箭之外。好俊的轻功!曾不静暗叹。这一路上来风平浪静,硬是见不到半个像所谓高手的人物。不料初到江南,高人便出现了,此处果然藏龙卧虎!
人逢喜事精神爽。曾不静全身一振,似乎口中已在嚼着面条,肚中的不耐去了大半。她双手捧住钵,双脚一抬,便要用“鲤鱼打挺”站起身来。谁知在这双脚一抬的当口,又有团厉风刮来。说时迟那时快,一个挡一个撞,两个同时惊呼:“啊!”
说不得,厉风硬生生收住身形,两脚一沉,踩碎几块瓦片。而在这一撞之下,曾不静的铜钵脱手飞出,眼看便要落到院中。“唉呀!”曾不静大急,顾不得先放好身子,双脚尚停在半空,上身已往后一倒,随手一抓,左右连发,瓦片嗖嗖飞出,撞在钵上。而铜钵被瓦片一前一后击中,便诡异的打了个转,硬是没往下坠。
这一瞬的停顿后,曾不静长身而至,险险捞住。
“吁!”曾不静小心的捧住钵,为面条松口气:“没倒掉。”一个拧身,复站回瓦上,正对着“祸首”。却原来是个二十三四岁的青年男子,头系方巾,水蓝长衫,也是险险定住身形,满眉满眼的怒意,狠狠瞪住了曾不静。
“咦!”曾不静也不由有丝不悦,她还没怪他差点倒了她的面,他倒做贼的喊抓贼了。踏前两步,寻了最不失威风词句扬声道:“这位英雄,敢问尊姓大名?”
师父说的,冤家宜解不宜结,虽然对方理亏在前,但我曾不静素来大量,化干戈为玉帛也就是了。而且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想江湖中多少肝胆相照的兄弟姐妹就是这般结成啊!
岂料,那男子竟一点也不体谅曾不静这番苦心,鼻中只冷哼一声。嘴角一撇,似乎认为连瞪她都是一种抬举,干脆扭过头。偏偏又不走,负手拧眉,就在这瓦上面站定了。曾不静气煞,这一路走来,还是第一次碰上这种无理的人。当下自无心再去化干戈了,远远坐到屋顶的另一边,尽力对付钵中的面条。
半柱香时间,男子突然听到身边有一种奇怪的响声,咕噜咕噜,咕噜咕噜。一边响,一边便有面条的香味传到鼻中。止不住好奇,他拿眼四望。一望之下,再移不开眼睛--
但见曾不静手中的钵,竟然自个儿沸腾着!
没有炉,没有柴,没有火,钵中的水和面条,就在曾不静的两手中沸腾!
感受到又有两道目光看向这边,曾不静抬头。干嘛?想吃啊?她皱起眉,有点心痛。可是同为武林中人,这么小家子气太说不过去了。于是寻了最豪爽的词句:“这位兄台,若不嫌弃,不如过来一同用面。”这“用”面自是化自“用”餐。
莫名的,怒意稍退,而好奇大增。男子稍稍松驰紧绷的脸皮,这一松,便教人觉得这张脸实在很是俊朗:“姑娘,呃,不知你这钵是何宝物,竟不用柴火而能自燃?”
“钵?”怪了,能是什么宝物?看了一看,突然醒悟过来:“你说煮面不用柴是吧?哈哈,没什么啦,用手就行了。”忆起出门第一天时,她当街煮面条,吓得一街大惊小怪,方知这世上除了她和师父,恐怕没有第三个把手当柴用的人。认知到这一点,她煮面条的时候只好找没人的地方了。而刚才意外一大通,搞得她忘了这一大事。
看男子仍直直看着这边,曾不静只好往下解释:“听过紫阳功吗?”男子神色一变,点头――这是他父亲的绝学之一,岂能不知?
放下铜钵,从腰侧的小布袋抽出那两根筷子捞了几捞――看样子是熟了。这才又接下去:“师父说紫阳功走的是刚阳路子,修练到一定程度时呢,掌风炙热,掌心还会烫人。”又从小袋子里掏出盐巴放进去,没注意到男子更是古怪的神色:“师父说他很讨厌烧柴,所以干脆把紫阳功的心法变了一变,练成以后,手掌热得可以煮东西吃!”多伟大的改进呀!从此以后,师徒两可是再没有劈过柴了,反正师父大人的功力高到可以用来炒菜。
末了,很得意的一挥手:“好,分你一根筷子,可以吃了!”
半晌不见动静。奇怪的抬起头,却看见那男子满眉满眼的错愕,潮红从额头一直铺到脖子根根,双唇嚅嚅动着,似乎在垂死挣扎着,先前的冷傲不翼而飞,口中支吾难辩:“你、你便是天山来的曾、曾师姑?”